肠套叠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疾病词汇。肠套叠并不多见,但是肠套叠的症状有时仅仅是剧烈地阵发性哭闹尤其是不会诉说腹痛的婴儿,容易被家长忽视,尤其是年轻的父母。
肠套叠的早诊断对疾病的治疗方式选择以及预后至关重要,及时诊断灌肠即可解决,若是晚了就需要手术,如果肠管已经坏死还需要将坏死段肠管切除。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人体的肠管迂回盘曲在腹腔中,肠管的运动类似蠕虫的运动,肠管的顺行波状收缩推动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出。由于某种原因肠管逆行蠕动造成肠管的一部分逆行套入邻近肠腔内就形成了肠套叠,最多的是小肠套入临近的大肠。
肠套叠发生时,凹入的肠段会使肠壁血管受压,使肠壁的静脉血和淋巴液发生回流受阻,造成肠壁肿胀,肠黏膜破裂,引起出血;血管受压严重会使肠壁动脉血供不足,造成肠壁缺血坏死。典型肠套叠临床表现主要为阵发性哭闹,较大幼儿会诉腹痛,呕吐及便血,腹部触及包块。
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以4~10个月婴儿最为多见,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5岁以后发病极罕见。以季节交替时多发,春秋季多见,男孩发病占明显优势,男孩比女孩多2~3倍。
大多数肠套叠找不到特别明确的发病原因。腹泻、便秘、呼吸道感染、服用某些药物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有些学者认为此阶段属添加辅食初期(5-9个月),婴儿的胃肠功能尚不健全,易发生新食物刺激所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也是构成肠套叠的诱因之一。
年长儿发病率常与一些原发性疾病,如美克尔憩室、肠息肉、淋巴瘤等密切相关。肠套叠虽然少见,但是其预后与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所以,当发现孩子阵发性哭闹或诉腹痛时不同往常,不能安抚时,哭得特别严重,要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