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急性起病,首发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可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其次可伴有患儿咽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脑膜炎、肺水肿等并发症。
(1)密切接触传播:主要指人接触了含有肠道病毒的飞沫,可能会沾染上病毒,以及部分患儿便后不洗手、接触玩具、毛巾、餐具等,可造成病毒的传染。
(2)呼吸道传播:主要指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在人和人之间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所以与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消化道传播:主要指肠道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进一步通过污染水源、食物等造成的传染。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3)加强对患儿所处环境的消毒。
(4)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5)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6)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可服用抗病毒及清热解毒药物。
(8)患儿如合并并发症,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手足口病的传染病毒多达二十多种,儿童是可以反复染上的,所以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加预防,避免手足口病的传播和传染。
(1)孩子要及早接种疫苗,以预防手足口病。当孩子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2)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要喝开水、吃熟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3)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免疫力。
(4)每日对孩子的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同时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