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岁前,是建立依附关系的重要阶段,爸妈若能够正确辨识孩子所需,并即时回应,也能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学习婴儿手语对亲子都有帮助
在学会开口说话前,宝宝经常是用哭声来呼唤爸妈,而爸妈也只能从宝宝的表情、肢体动作或生理反应等来推测他们是肚子饿、尿布湿,又或是想睡觉了。中华婴幼儿手语发展协会讲师陈郁雯表示,此时若有婴儿手语做为口语之外的共通语言,不仅孩子的需求被理解,也减少了爸妈手足无措的时间,亲子双方的情绪都更加稳定,沟通过程也将更平静。
另一方面,因为使用婴儿手语时,需配合口语表达,因此,宝宝会同时接收到视觉与听觉的刺激,对于认知、语言理解能力皆有帮助。国外有研究证实,学习婴儿手语的宝宝,两岁大时的口语表达,已能发展至约27个月大的程度。此外,练习打出手语的过程,也能促进宝宝的手部动作发展。
何时能开始用手语和宝宝沟通?
本身育有三位孩子的陈郁雯讲师分享,自己是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和她们比手语,但因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不同,三个孩子比出第一个手语的时机也相差甚远。她提到,若爸妈希望能早点得到孩子的反馈,大约于宝宝6~8个月大,视觉与认知皆有基础发展时,再开始比手语最为适合,但越早开始,得到回馈的时机也可能越早。
婴儿手语的五大特色
婴儿手语会使用到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字词,使用时也有几个特色与技巧:
1.不分词性和时态
婴儿手语以宝宝能够理解的单字为主,并无词性、文法之分,举例来说,动词「玩」与名词「玩具」皆为同一个手势,也不会再细分为过去式、现在式。
2.不分左右手
无论惯用手为左手或右手的爸妈,都可用自己习惯的方向来呈现。
3.配合口语
一边说话一边比出关键字的手语,让宝宝同时输入两种表达方式,也能将词汇和手势连结起来。
4.视线接触
打手语时记得和孩子有视线接触,除了增加眼神交流外,也确认孩子是否正看着自己,才能达到使用手语的效果。建议爸妈在比手语前,可先叫一下宝宝的名字,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5.配合声音与表情
根据口语内容,搭配相应的声音与脸部表情,表达出不同情绪,如:给宝宝「不行」的指令时,可能会配上较低沉的声音和严肃的表情。
婴儿手语和一般手语有何不同?
大部分婴幼儿手语使用的皆是美国手语,和一般听障人士使用的台湾手语不同的是,台湾手语能够展现出文法、时态,且主词、动词和受词也有不同的比法,相对更精确,复杂度也较高,而美国手语则较简单直觉,适合婴幼儿学习。
此外,台湾手语也会「拆字」来呈现词汇,例如:同样想表示「南瓜」,台湾手语会先打出「南」,接着打出「瓜」;美国手语中的南瓜则是单一手势。
想学婴儿手语.从书本开始
陈郁雯讲师建议,对婴儿手语有兴趣的爸妈,可先从书籍开始接触起,像《My First Baby Signs》就是一本可爱的图书,里头用简明的插图,帮助爸妈轻松掌握常用单字的手势。另外,Youtube影音教学和亲子馆不定时开设的课程,也都是十分易取得的资源。
若爸妈想更进一步学习婴儿手语,不妨报名婴幼儿手语课程,以「中华婴幼儿手语发展协会」来说,北、中、南区皆有讲师定时开课,爸妈可带着宝宝一起上课,由专业讲师用游戏、绘本和音乐引导,并直接示范如何用手语和宝宝互动,让爸妈实作练习。
学手语会影响到宝宝口语发展吗?
关于婴儿手语,家长的担忧常常是在于:「学手语会不会让宝宝不开口说话?」陈郁雯讲师比喻,这就如同爬行到走路的肢体发展过程,「已经走得很好的宝宝,为何不会再回到爬行?因为用双脚走路更快速、方便。宝宝其实很聪明,当他们已经能用口语表达需求,自然就不需要再打手语,所以口语和手语并非相互牵制,而是相辅相成的。」
纵然孩子终究会从爬行进阶到用双脚走路,但爬行仍是不可或缺的过渡期,对于促进双边协调、肢体控制能力都有正面帮助。正如手语的功能,当宝宝处于听得懂,但无法用口语表达自如的阶段,手语就是一个辅助工具,帮助爸妈更顺畅地理解孩子想法,降低亲子沟通时的挫折感。
手语也能创造家人间的专属语言
虽然随着年纪增长,孩子的精细动作和认知能力皆会逐渐进步,但手势并不像语言发展有明确里程碑,爸妈在练习婴儿手语时,不需给自己和宝宝太大压力,首要目标应放在「听懂宝宝想说的」。陈郁雯讲师提醒,宝宝肌肉仍未发展协调,小肌肉的运用也没办法如大人精确,因此,刚开始不一定能比出正确手势,这时亲子间的默契就很重要,只要能达到沟通目的,其实没有必要纠正宝宝的手势,有时候甚至能创造出家庭成员专属的自创语言。
婴儿手语不仅能使用于婴幼儿时期,陈郁雯讲师分享,即便家里的大宝和二宝已经就读幼儿园中班、大班,平时几乎不会用到手语,但当三宝出生,姊姊们看到她对着宝宝比手语,也开始会用手语和宝宝对话。
到了孩子长大后,遇到难以用语言沟通的情境,像是接送孩子上下课时,站在十字路口,中间隔着车水马龙的大马路,听不清对方的声音,此时手语就是一个非常便利的沟通方式,也是她与孩子间的家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