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指的是《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
1. 第一乐章,连续慢板,升c小调,2/2拍,三部曲。奏鸣曲形式的幻想即兴软民谣。与传统的钢琴奏鸣曲形式相反,贝多芬在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中使用了慢板,缓慢的旋律中透着淡淡的忧伤。
2. 第二乐章,快板,降D大调,3/4拍,三部曲。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再次“反其道而行之”,一改传统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一向是慢乐章,采用了非常轻快的节奏,短小精巧却优美动人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这一乐章起到了非常明显的“通古通未来”的作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在这里完美的衔接。
3. 第三乐章,兴奋的急速,升C小调,4/4拍,奏鸣曲形式。此乐章结构精巧,钢琴效果优美月光曲原文,音乐内容丰富。狂风暴雨的旋律中蕴含着多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了一种愤愤不平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依然是“最终冲击”的情况。
扩展信息
《月光之歌》的创作背景: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 1801 年的激情对象:朱丽叶塔·古恰尔迪尼的作品,但后来他为这段关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贝多芬的其他代表作:
1.《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Op. 55,又称“英雄交响曲”),由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4年交响曲作品55中创作。
2.《C小调第五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也被称为命运,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交响曲,作品。67,于 1807 年末至 1808 年初完成。
3.《D小调第九交响曲》
D小调第九交响曲 op.125,作品。125,是一首大型的四乐章交响曲,由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 1819 年至 1824 年间创作。由于第四乐章中加入了大合唱,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合唱由德国著名诗人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的《欢乐颂》的歌词组成,后来成为该作品最著名的主题。这部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月光曲原文,是他音乐生涯的最高峰和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