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让自己拥有早教的意识,掌握早教的理念,是比上早教班更重要的事。
早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宝宝的感官刺激会影响他的智力发育。
所谓的早期智力开发,是指在宝宝“尚未具备某种能力之前”的一段时期内,给宝宝提供适当的感官刺激。
增加宝宝反应的敏感度,加速先天潜力变为实际的能力,以此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
而不是商家们宣传的,能真的培养出什么超出宝宝潜力之外的能力。
早教课中很多活动最终的指向意义,也是帮孩子做适度的感官刺激。
所以,不管早教班上不上,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官训练这件事一定要做。
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是感官刺激要足够具体;二是要足够丰富。
-
看到小鸟在天上飞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进入澡盆接触热水是何种触感?
-
香蕉吃到嘴里是什么味道?
-
厨房里突然响起的呜呜呜声,又是什么声音?
你可能从来不曾去细细的体验过,因为成人的世界里,这些太习以为常,我们会自动忽略。
但对于宝宝来说,所有的这些,都是他人生中一种全新的体验。
感知这些,是每个宝宝都具有的先天潜力。
如果我们能把宝宝正在经历的这些体验,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帮他描述出来,就能帮助他更好地体会这些感官感受。
但这就是上面提到的,增加宝宝反应的敏感性和重复性,才能加快宝宝先天潜力变为实际能力的速度。
最终一定要让这些感觉成为宝宝自己的东西,让他有“哦,原来这就是(冷/热、甜/苦、香/臭)”的感觉。
所以,感官训练听上去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但只要有心,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这是我曾经给DD准备的感官训练盘之一,里面有各种颜色与材质的玩具)
在增强宝宝的感官刺激时,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是最基本的。
还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可以发出声音的玩具。
DD曾经的部分发声玩具▼
(每个摇一摇都会发出声音)
但C妈想说的是,就算没有这些,视觉和听觉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
当你打开电视机、热水壶响了、门铃或电话响了,都可以用亲切而清晰的声音告诉宝宝,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并同时将相应的物体指给宝宝看。
当宝宝见到生人、看到绘本图案、看到小狗跑过,你也可以给他描述:这个是李阿姨,这页是小狮子,刚才跑过我们身边的,是一条小狗。
这样做不仅会让宝宝对事物及声音的反应更加敏锐,重复告诉他那些东西的名称,也有助于宝宝认识和记忆更多的词汇。
皮肤、嘴、手、脚是触觉器官,而嘴和手是最灵敏的部位。
触觉发育是宝宝最重要的感官发育,也是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地。
如果宝宝触觉敏锐,对自我概念建立良好,那么对他进一步的探索环境、操作玩具及动作的发育、学习都会有正面影响。
反之,触觉安定感不足、情绪不稳定,不但会妨碍他的学习,而且对他以后的人际关系发展也会有不良影响。
很多宝宝长大以后依然喜欢吸吮手指,咬被角,玩弄生殖器,或者讨厌洗脸、理发、洗澡等日常活动,就有可能是小时候触觉发育不够好。
所以,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去抚摸、接触、甚至啃咬各种质地的东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证这些物品相对的干净就行。
我曾经也给DD准备了很多:
感受光滑与粗糙:
砂纸、毛毡和丝绸的不同质地▼
海马是光滑的/螃蟹的大钳子是粗糙的▼
感知软硬:
布书是软的▼
绘本是硬的▼
等宝宝再大的一些可以玩沙子、彩泥、动力沙,感受细腻与粘稠。
几乎所有材质,只要能保证安全和干净,都可以让宝宝摸一摸、玩一玩、啃一啃。
味觉发育的好不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娃今后挑不挑食,能不能好好吃饭。
味觉刺激从添加辅食之后就可以开始了,原则只有一条,就是尽可能的给娃提供各种味道的食材。
1岁之前不需要加任何调料,盐或酱油都属于过度刺激了,对于还“没见过世面”的宝宝来说,每种食物天然的味道就已经够丰富刺激了,完全没必要画蛇添足。
对于一些味道明显的食物,可以帮宝宝描述出来,比如,西瓜是甜的、柠檬是酸的、苦瓜是苦的。。。
大部分妈妈都会对苦、辣敬而远之,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哦。
CC一岁8个月的时候已经可以准确描述出酸甜苦辣咸,而且能准确识别出葱、姜、蒜、花椒、麻椒、八角、辣椒。
作为亲妈当时我也是惊到了,因为我有时候都花椒麻椒傻傻分不清楚。
奶奶做饭用的辅料比较多,她却已经会把姜、辣椒或是花椒单独捡出来,吃饭根本不需要大人费很多心思。
(当然,不是让大家故意给娃吃辣椒哈,只是像葱、姜、蒜这类天然食材,不需要刻意回避。)
宝宝从出生就拥有分辨不同味道的能力,并将这种气味感受传输给大脑,这就是为什么出生几天的婴儿仅靠味道就能分辨出妈妈。
而且大脑中处理嗅觉的区域也负责控制记忆力,宝宝会把某些特殊气味和与之相连的体验紧密的联系起来。
你会发现妈妈不在身边时,有妈妈味道的衣服或物品,也能代替妈妈给予宝宝足够的安全感。
所以多接受嗅觉刺激,可以提高脑部对气味的辨识度和灵敏度,从而刺激大脑发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