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美食新圣地顺德2018年实现旅游收入171.42亿元中国美食有哪些,比上年增长10.4%。
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国人的哪些性格特征?不要问,问了就为饭赴汤蹈火。
国人在美食上的演技,确实是压倒性的。不过,最近马伯庸亲王的一条微博也展现了这样一种热爱美食的人:为了让别人吃到最好的食物,自己也很努力。
他讲了几个故事:
小时候很想在婚宴上吃九转大肠,但认识的阿姨坚持说大肠太脏,只好强行把这道菜下线;
和朋友一起做饭时,一个哥们坚持西红柿炒鸡蛋不能加糖,差点和勺子里放糖的人打起来;
在西安吃羊肉包子,一位当地朋友坚持要他用手掰开包子,否则吃不到最正宗的味道。结果挖了40分钟,手都疼了,连吃饭都没意思;
在郫县,当地朋友为了带马太子吃到县城最好的豆沙,饿了几十分钟,结果发现最好的店已经关门了。最后只能凑合,朋友捶胸顿足,痛斥其他不受欢迎的店根本进不去。
马伯庸最后总结道,“他们不是坏人,他们很热情,真心希望给你最好的美食体验”,但问题在于“强行代他人表达这种感受”。
因为当事人属于吃80分以上的食物可以获得100分的满足感,但是他身边的朋友强烈希望你一定要品尝100分的食物,认为这值得100分的快乐.
好意就是好意,但这种想要把头埋进碗里的激进过程太麻烦了。
如果你经常看网上吵架的人(比如我),你会发现在中国互联网上,美食这个话题是负责流量的,也是一个大撕逼。
而且很多都是像马伯庸在微博上说的那样的现象。本来明明是为了“什么好吃”这样一个美好的命题,最后却演变成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一场恶战。
在网络上,这种现象有一个名字:
“美食原教旨主义”。
初级食品原教旨主义是以地区公约作为评价食品的基本标准。
毕竟“天下美食,唯有正宗的才是最好的”是吃货们公认的真理。要想吃,就得吃最正宗的。
在天津人眼里,只有天津煎饼才是宇宙的绝对真理,生菜和青菜都可以拔出来射;
上海人自然是最古老的宣传真主上海的炒饭鸡蛋,但他们内部也不得不为折痕是向上还是向下而斗争;
火锅虽然火遍大江南北,但川渝人肯定只认红油和油菜。
这不难理解。初级美食原教旨主义者捍卫某种食物的正统性,因为它是原产地或大家庭。
毕竟,美食是评判地域荣誉的重要标准。每个人都怀着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争得一个冠名的最终解释权,维护我们镇/市/区/街宝的基本尊严。
再往上一层,就要确定某个标准的唯一性。比如火锅蘸什么食材,要想得到最好的体验,就必须精准搭配:
川渝火锅必须要有麻油干菜,北京羊肉有麻酱中国美食有哪些,没有沙茶酱的潮汕牛肉火锅就等于白吃了。
追求极致的口感,就要追溯食材的来源,两个字,注意:
正宗的火锅羊肉一定是从呼伦贝尔大草原空运过来的,正宗的西湖醋鱼一定是西湖水养的草鱼,正宗的东北铁锅炖菜没有东北铁锅就不一样的味道……
你觉得这样够严格吗?不,这是开始。
初级饮食原教旨主义者循规蹈矩,对餐厅的厨师要求严格,不能委屈自己的胃。
而中级美食原教旨主义者则以个人喜好为标准,开始对他人的口味要求非常严格。
具体表现为,自己喜欢的吃法就是至高无上的真理,贬低其他吃法就是对这种食物的亵渎。
甜咸豆腐和甜咸粽子的纠纷,已经是小案子了。食物原教旨主义的火种已经渗透到每一道菜系和每一道可以命名的菜肴中:
吃糖醋锅肉的看不起番茄酱的,吃不加糖的西红柿炒鸡蛋的受不了加糖的,吃饺子蘸醋的受不了加酱油的,吃水煮大闸蟹的鄙视吃清蒸大闸蟹的……好吃 鄙视链能绕地球两圈。
别告诉我,如果披萨也是中国的传统美食,放菠萝是不是邪教就值得商榷了。
出自美国纪录片《丑女》
最扎心的是,美食原教旨主义者为了突出自己的优势,经常抛出一个必杀技:那玩意儿也能吃?
于是,爱吃麻辣火锅的“不辣还能叫火锅吗?”这句话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而那些不吃麻辣火锅的人,则是diss爱吃辣,掩盖了食材本来的味道。它是一种低级的吃法,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一年一度的美食大战的话题。
几年前,“芒果蘸酱油”“芒果蘸辣椒”的吃法突然在网络上流传开来。网友惊呼,这是什么魔性黑暗料理?这明显是在欺负闽南和海南的少数人,没能早点把家乡的味道推广给全国人民。
其实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有时食品原教旨主义者diss其他不正宗的吃法,不仅仅是“我的砒霜,那是蜂蜜”的区别,还有知识匮乏造成的无知。.
但走到这一步的美食原教旨主义者,往往已经打下了坚实的意识形态烙印,彼此在对方眼中只是一个随性的、不讲理的乡下粗人↓↓↓
尽管如此,90% 的中级食品原教旨主义者的战场都是在线的。最无敌的高端美食原教旨主义就不一样了。他们都在餐桌上掀起波澜。
其目的是极力劝说别人吃他们认为最好最美味的食物,否则将是你人生的巨大损失。
当然,这也是分方法的。
有些比较温和。就像旅日作家毛丹青在微博上谈到中国食客与日本店员的插曲时说:日本店员会用“食物注入了主人的灵魂”的玄学劝说你去尝试他们最推荐的这种吃法,至少听起来是有理论依据的。
有些更粗糙。
就像上一篇马伯庸微博里的热心大妈一样,资深美食原教旨主义者是让你不想和他同桌吃饭的存在,否则你会经历比劝说还无理取闹的疯狂劝说。
我觉得海鲜的腥味太重了——这么好的海鲜怎么能不吃呢!(点一根筷子)
不能吃香菜——放香菜很好吃!(点一根筷子)
懒得吃羊肉包子了,还是用机器来切吧——口感和口感绝对不一样,机切的吃不到!(像周扒皮一样监督,得手掰)
小时候,这种霸道有一个无敌的理由:孩子怎么可能挑食,这些才是最好的,最有营养的东西。
等你长大了,发现自己不营养不良,就不能再用这种说法了,只好用更高层次的鄙视:你怎么这么嫌弃你,还不会吃饭,让人觉得像你长了这样一张嘴,好像我欠这个世界什么似的。
当高级烹饪原教旨主义者展现出对食物的霸权时,吃的乐趣让人有一种压迫感和控制感。
双方一推一拉,问题的核心不是这道菜有多好吃,而是完全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感受到吃这道菜/吃菜的乐趣?
亮点:像我。
但显然还有一个选择:只要你开心就吃,其他都好。
毕竟中国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几个固定的吃法怎么可能让大家满意呢。
比如有不喜欢吃辣的人,自然也有完全不喜欢吃辣的人。
他们又不是没吃过。不管外人如何遗憾,“不吃辣,会错过多少美食”,吃辣对他们的舌头和菊花来说也是一种折磨。
坑外国游客的小吃街,当地人绝对看不上眼。担心老外上当受骗是好意,但说不定他们在那里吃得很开心,然后给当地的食物一个五星级的好评?这也是一种可能。
网上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常常让人想起日剧《四重奏》的情节:
四个室友一起吃炸鸡,有人理所当然地拿起旁边的柠檬挤汁在上面,引起了其他人的抗议和争论。
也许有人会说,这太虚伪了。你可以争论五分钟要不要榨柠檬汁。
但这正是教条主义的美食原教旨主义者所抱怨的:
有的人想当然地认为应该这样吃,有的人想当然地认为应该那样吃。最起码,我们应该互相体谅,尊重彼此吃的开心,而不是把自己的喜好作为评价或批评食物的唯一标准,强求别人吃得像我一样吃得满意。
“吃”在人心中是一件大事,值得付出极大的热情和认真,这无可厚非,但也要明白,吃毕竟是在每个人自己的肚子里吃的,有可能强迫它是真实的或高端的,剥夺他人简单的乐趣。
面对饭桌上一切不可调和的争论,不如看看真正的智者是如何做的——
是的,不用那么担心,自己吃就完事了。
· 结尾 ·
·一周回顾·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就告诉大家你在“看”◢